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我军最早自行设计制造的步枪是什么?抗日军工八一枪——人民兵工系列(1)

2022-12-03 13:30:23 534

摘要:  在我国各行科技工业里,兵器工业是最早建立的,是在异常艰苦和危险的战斗环境中,历经枪林弹雨的磨难,穿过硝烟成长起来的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,兵工人在和日伪周旋的同时,创造性地生产出很多兵器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 抗日战...

  在我国各行科技工业里,兵器工业是最早建立的,是在异常艰苦和危险的战斗环境中,历经枪林弹雨的磨难,穿过硝烟成长起来的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,兵工人在和日伪周旋的同时,创造性地生产出很多兵器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  抗日战争初期,我军使用的枪械可谓是五花八门,不仅型号繁杂,来源也是不正规、不稳定。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,八路军、新四军的兵员队伍快速壮大,枪械武器就显得更加缺乏。

  有时候,队伍里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步枪、手枪,只能配备长矛、大刀。于是我军不仅大力发展修械厂,把缴获、破损的枪支修好,还加大了自行制造枪械的力度。
  介绍这些枪械前,先讲几个跟它们有关的常用词。
  
七九枪,就是指口径7.92毫米的各种枪械,它们发射的毛瑟7.92×57毫米步枪弹就被称为七九弹。当时我国长期使用和仿制德国步枪,比如汉阳造、中正式,都发射这种步枪弹。

  六五弹,是日本三八大盖(正式名称为三八式步枪)发射的有坂6.5×50毫米步枪弹。
  这两种枪弹都有尖头、圆头两种弹头外形,早期多为圆头弹。
  我军最先造出的,是捷克Vz.24型步枪。它其实就是著名的德国毛瑟步枪,结构、尺寸等都与后来的毛瑟Kar.98型几乎完全一样,只是外观有点细微差别。

  有一种说法是,当时受《凡尔赛条约》限制,德国把一些武器生产合同交给比利时、捷克、奥地利的兵工厂制造。因此当时中国进口的毛瑟系列步枪,来源很多,既有德国原产的,也有比利时FN公司的。据说其中捷克布尔诺厂的Vz.24质量最好,因为它们不仅做工精细,而且用的是斯柯达炼钢厂的钢材。斯柯达,是当时著名的火炮厂,其钢材质量被列为世界第一。
  1938年5月,河北人民自卫军修械所仿制出捷克Vz.24。同月,山东省黄县圈杨家村兵工厂也试制出7.92毫米步枪,月产50支。这一年,太行山区的115师、129师、豫晋游击支队的修械所,都曾造出七九步枪,甚至造出过冲锋枪。
  当时能造出这些枪,一个外在有利条件是:随着国民党军溃败,大批军工设备、材料甚至军火,被直接遗弃,大量城市沦陷,设备、工人的流失现象很严重。
  当然,这种“丰衣足食”只是相对于此前我军极端简陋的军工基础,和真正的兵工厂完全不是一回事。因此我们最初生产的枪支、弹药,数量不多、质量不稳,步枪零件不能互换。
  但我军指战员们即使得到这样一支步枪,也是如获至宝,因为“我们自己能造枪了!”抗战信心大为振奋。


  造枪时最难弄的是枪管。正规的应该是用高强度无缝钢管。而我军的枪管材料来源,只有民兵破坏敌人交通线时拆回来铁轨,比较“容易”。

  但是相对于枪管的要求,铁轨只是一种软钢,需要锻造加强、成形。
  当时各修械所、兵工厂最好的,设备也不过十几台金属切削设备和一两部小型柴油机,而且都是用天轴加皮带轮传动的普通钻床、刨床和车床。锻造机械,基本没有,只得完全靠手工锻打了。
  锻工师傅们把钢轨的轨梗与底板劈开,得到一段钢胚,然后经红炉反复锻打,打成适合口径的杆状毛坯,再用机床进行外圆精加工。

  山东的圈杨家兵工厂,利用附近有玲珑金矿的条件,弄到一些凿岩用的六棱小孔钻钢,用它做枪管材料。
  更难的是枪管里的孔、膛线。早先的打孔、拉槽专用设备加工不够精密。后来大家自己画图纸、造机床,造出了较好的打孔钻、拉槽机、来复线机,终于能钻出枪管,并在里面拉刻出符合要求的螺旋膛线。造步枪,这时才能算是真正开始。
  山东的圈杨家兵工厂利用凿岩钻钢做枪管,仿制汉阳造步枪,第一批就造了17支。后来一段时间,每月能造20~50支。
  当时国民党军的制式步枪是
中正式,和捷克Vz.24一样也是毛瑟步枪的仿制品。但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体型,它的枪托缩短了一点,枪机等处的细节也有不少变化。刺刀被加长,以便和日本三八大盖拼刺时不吃亏。

  1939年7月,晋绥根据地按照中正式步枪,仿制出7.92毫米步枪,并命名为四六式步枪。随后一直到第二年,他们造了272支四六式步枪。


  不仅是步枪,机枪也能造。
  1940年底到1941年春,山东根据地在和顽军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,先后缴获其2个小兵工厂。在这基础上,建起了几个有点规模的兵工厂,并且自己设计制造出铜铣床、深孔钻床。依靠这些机床,他们仿制出捷克式轻机枪。到1942年,他们每月能造4~6挺。

  捷克ZB-26轻机枪,是抗战时期最经典的机枪,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。


  还有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,法国货。它有多种口径、多种变型,包括出口到中国的7.92毫米的。M1922系列大多采用弹板从侧面供弹,不过有少数型号是弹匣供弹,和捷克ZB-26类似。

  哈奇开斯轻机枪,在国民党军队里装备量不大,八路军、新四军得到的就更少。可对于枪械严重不足的我军来说,只要有一点条件,都值得试一试。1939年,晋绥军区的120师修械所开始仿制哈奇开斯M1922。当然,只能是手工一个个零件地造。从1940年到1942年,他们共造了20挺哈奇开斯轻机枪。


  除了仿制,也有自行设计。1939年,
陕甘宁边区枪械修造部刘贵福、孙云龙开始设计步枪。结合我军的作战实践,他们做了很多创新。

  最大的是刺刀,而且新刺刀来源于集体的智慧。
  当时德国、日本步枪配备的都是刀型扁刺刀,刺、砍、削的总体性能都不错。战斗中刺刀很容易损耗,但我们军工部门修复、制造刺刀,战士们用后却反映容易弯曲,常常只经过一次白刃格斗,就不能再用了。原来我们刺刀用的材料来源于铁轨,不是正规刺刀的钢材。加强材料,成本太高。因此还按照人家那样子造刺刀,怎么都不会好。

  此时新四军、八路军很多根据地的军工人员,想到了三角刮刀,或者苏联莫辛-纳甘步枪上的三棱刺刀。后者刺杀性能很好,但只能刺,因此采用的国家很少。可另一方面,三棱结构的强度好,对材料要求低,正适合我军当时的情况。只需把铁轨材料锻成细长的三棱锥,然后在刀面上铣出半圆血槽,就成了。锻造时的要求,不像枪管、刀片那么高。
  于是在很多根据地,三棱刺刀、三角刺刀代替了扁刺刀。有的地方还简化刀柄形状,虽然装起来要用卡板和螺丝,但制造简便、容易补充。刘贵福他们设计新枪时,也选择了三棱刺刀。

  此时在陕甘宁边区造枪管,还有一个便利条件,就是在延长油田有一些废弃的钻杆。它们的机械性能可要比铁轨好多了。
  铁轨还是主要原料,被细心地切成几段,上部做机匣,中部做枪机等零件,底部做刺刀,边角料收集起来熔化做成小零件。
  也有一些材料,根据地基本上无法制造。比如造枪机簧的钢丝,就得派专人到西安等大城市去秘密购买。

  工厂各种工具、机械都很简单,只能抽调一批技术过硬的工人,一点点将新步枪的零件“抠”出来。就这样经过三个多月的设计、制造,在1939年4月25日,造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支自行设计的步枪。1939年5月1日,它被选送到延安举办的第一届工业展览会展出,设计它的工艺实习厂还因此荣获特等奖。

  受材料、加工能力限制,该枪的枪管长度比七九步枪短,更接近于当时的骑枪、马步枪。当时大家也没来得及给它起名字,于是该枪被称为“无名式马步枪”。

  1940年,在无名氏马步枪的基础上,又设计出一款新步枪。

  刺刀采用折叠机构,有门扣自锁式装置。扣动按键,向上挥枪,就能把刺刀甩出,立刻自动牢固地扣在枪口上,敏捷可靠。

  枪管再次缩短,因为刘伯承等我军指战员提出:我军的步枪只要能在200米内射击准确就够了,越轻越灵巧越好。针对白刃格斗,三棱刺刀被加长,断面设计成双翅形,外部圆滑,不易碰撞刀刃。准星改成了可调式,增加了保险装置。工艺上也尽量简化机械加工。
  最后设计出的新步枪,被命名为
八一式
  八一式短而轻,枪重仅3.36千克,比毛瑟步枪、三八大盖等少0.5~0.6千克。但刺刀展开后的总长超过三八大盖,有利于拼刺。刺刀根部有架枪钩,能集体架在平地上;有通条插在枪身内;枪托内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。
  1940年,按照工业化生产的要求,八一式步枪的图纸、生产工艺被分发到各造枪厂。从此太行山根据地有了制式化步枪。

  组织生产过程中,当然会遭遇很多困难,原材料和设备问题等,但在设计时就考虑过这些条件。一个没想到的困难是:工人的技术素质悬殊太大,而且不少是从农村招收的铁匠、银匠、木匠等。他们一直是手工作坊式的单件生产方式,现在要转变为工业化的批量生产,很不习惯,有的甚至抵触。于是各军工部进行政治动员,告诉大家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性,严格执行检验制度。同时组织工人学习,从识字开始,逐步学会看图、单位换算、使用量具。经过努力,一大批来自乡间的匠人和青年农民,逐渐被培养成我军第一代产业工人。在1940年,太行根据地就生产八一式步枪3300多支。部队战士拿到八一式后笑逐颜开,认为性能比三八大盖还好。这还是在只有铁轨做枪管材料的情况下。
  在1945年,晋绥军区还成功试制了一种自动步枪,为纪念已故120师政委关向应,命名为“向应式”。

  从外形看很像美国的M1卡宾枪。这种枪发射的卡宾枪弹比步枪弹短小,更像是加长的手枪弹,因此后坐力小,容易实现自动上膛。但其有效射程只有200米左右。


  陕甘宁边区和晋绥军区地处西北,环境相对来说算好的。新四军各部和他们的根据地,则受到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一起围攻,环境最为恶劣。
  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,新四军从军部到各个支队、游击队,纷纷就地组织小型随军修械所、制造所,修理枪械,翻造子弹、手榴弹。他们多的几十人,少的只有数人,大多没有像样的厂房、完好的设备,材料供应也无保证。有的就是在老百姓家中,或在露天广场、渔船上,拿出钳子、锉刀和榔头就开工,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场合、时间来抢修兵器。

  群众常把这一时期的新四军兵工,称为“家庭修理所”、“水上兵工厂”、“马背修理所”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他们修复了大批枪械,还组装制造了450多支步枪,有力支援了抗战。

投稿邮箱:bqzs@cos.org.cn
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
相关推荐
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