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在第三季财报出炉前夕,小米股价冲上历史新高。第三季手机出货量大增将体现在明天的财报中,而小米不断发力高端市场,叠加荣耀即将独立发展,智能手机市场或将迎来一轮变局。填补市场空缺,瞄准高端机市场11月23日,小米集团(01810.HK)股价一路...
在第三季财报出炉前夕,小米股价冲上历史新高。第三季手机出货量大增将体现在明天的财报中,而小米不断发力高端市场,叠加荣耀即将独立发展,智能手机市场或将迎来一轮变局。
填补市场空缺,瞄准高端机市场
11月23日,小米集团(01810.HK)股价一路走高,创下历史纪录,全天报收27.6港元,大涨8.02%,领跑香港科技股,总市值突破6661亿港元。
在小米上市之初,小米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将其称为“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”,且表示要“让上市首日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”。如今看来,虽然小米股价距17港元发行价翻一倍还有一段距离,但近期这只股票的表现可圈可点。年初以来,小米股价已累计上涨超156%;从3月份最低点计算,涨幅更是超过170%。
股价上涨背后有小米业绩的支持,尤其是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初见成效。小米2020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.5%达到1020亿,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和IOT设备保持5%左右的增速,;互联网收入表现最为亮眼,同比增长29%达到59亿元,占总收入11%。这部分业务得益于原有的广告业务以及游戏业务的不断增长,以及有品电商、金融科技业务等服务的迅猛发展。
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,近期华为芯片供应承压之后,其手机出货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,而空出的市场空间被小米迅速填补,这一趋势已经在最近全球手机市场的统计数据中显示出来。
三大研究机构IDC、Canalys、Counterpoint的统计报告均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出货量超越苹果跃居第三,其增长势头也在头部厂商中最为显眼。以IDC数据为例,小米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42%至4650万部,市场占有率为13.1%;三星继续以22.7%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,但其2.9%的增长速度略显乏力;华为以14.7%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,但出货量同比下滑22%至5190万部;苹果出货量则同比下滑10.6%,退居至第四位。
其他两家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,Counterpoint的报告还显示,小米旗下手机品牌Realme在第三季度也增长迅猛,以45%的增长率排在第七位。
出货量大增的同时,小米正在瞄准高端市场发力以消除市场长期以来的误解。在近日举办的第20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,雷军表示,外界对小米的三大误解,一是认为小米产品都是中低端;二是小米的产品都是代工的,贴牌的;第三个误解是认为小米没技术。
“我听完以后也挺郁闷的,其实代工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模型,为什么大家对代工有误解?”雷军回应称,用代工模型,也需要对制造有非常多的理解。他透露,小米已规划建设年产能可达千万台手机的无人工厂,即“黑灯工厂”, 工厂位于北京亦庄,里面所有的设备,除了贴片机都是小米自研或是小米投资公司自研的。
雷军还表示,今年小米通过6999元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和19999元的透明电视,证明了小米在高端市场也能立足。对于小米的技术能力,他认为,小米处在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,有苹果、三星、华为,没有立足之本根本活不下去。
荣耀出售市场增变数,各大行观点分化
11月17日,华为公布整体出售荣耀给深圳国资企业及30余家经销商,荣耀从线上起家,出身便对标小米互联网手机的打法。荣耀独立发展后,或将给手机市场带来新的变数,多家机构观点出现分化。
花旗在11月17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,荣耀与小米于内地竞争激烈,而市场及销售渠道等亦有很大程度的重叠。据IDC数据显示,荣耀上半年出货量为2900万台,占华为销售的28%,当中大部分是出货至内地市场,该行料荣耀退场将为小米带来额外1000万至1500万台的出货量,但假如荣耀继续留在市场上,料小米2021年出货量预测或现5%至10%的调整空间,而内地月活跃用户及净利预测则料会有10%及10-15%的调整空间。
该行认为市场低估了华为的盈利能力,由于荣耀未来的竞争力及架构等现时仍未清晰,相信市场或需要下调对小米的预期,故将为公司的盈利及估值带来下行风险。虽然该行对小米近期发展看法正面,但认为其风险回报并不吸引,而今次的交易或会为公司带来下行风险,予“沽售”评级,目标价19.3港元。
美银报告则认为,华为出售荣耀手机品牌业务,长远而言对小米不会构成威胁。与华为的中高端战略不同,荣耀瞄准中低端市场,估计荣耀占华为出货量约30%至35%,没有脱离华为体系,没有规模、核心研发资源及渠道支持,荣耀将很难与小米、OPPO及VIVO等本地领先企业竞争。该行维持小米“买入”评级,目标价26元。
瑞银近期发布报告,上调对小米今年第三季智能手机付运预测,由原来3800万部升至4300万部,但维持对小米“中性”及目标价23港元。
(小米最新评级及目标价)
本文源自证券时报网